很多剛接觸攝影的小夥伴一上來就問:“怎麼拍得更好看?”其實攝影不只是“哢一聲”,而是光線、構圖、參數、後期……一整套技巧的組合。
以下是一份系統性的攝影技巧大全,無論你是手機黨,還是相機玩家,掌握這些,照片水准就能從“隨手拍”提升到“作品感”。
✔ 光圈(Aperture):控制景深,光圈越大(f/1.8)背景越虛,適合人像
✔ 快門(Shutter Speed):控制動態,快門越快越能定格動作,慢快門能拍光軌、水流
✔ ISO:感光度,越高越亮但噪點也多,建議控制在400以下(夜景除外)
✔ 三分法:畫面分成9格,主體放在交叉點更好看
✔ 居中構圖:對稱畫面、人物正面照很適用
✔ 引導線:道路、欄杆、樓梯,引導視線集中
✔ 框中框:用窗戶、門洞、樹枝當“取景器”
✔ 留白構圖:給照片“呼吸感”,更有藝術氛圍
✔ 順光:適合拍產品、證件照,光線均勻
✔ 側光:增强立體感,適合人像、建築
✔ 逆光:拍剪影、夢幻光暈必備
✔ 散射光:陰天、窗簾過濾的光柔和且通透,非常適合拍人
✔ 打開網格輔助線,便於構圖
✔ 對焦後手動調亮度(滑動曝光條)
✔ 善用“人像模式”虛化背景
✔ 拍視頻時用鎖定對焦和AE功能
✔ 手機也能嘗試慢門App,如Slow Shutter(拍車軌、瀑布)
✔ 讓糢特“動”起來:走動、回頭、整理頭髮,都比站著僵硬好看
✔ 利用光斑/逆光拍氛圍感(如落日、窗光)
✔ 用85mm鏡頭壓縮五官比例,更顯臉小
✔ 肩膀不正對鏡頭,略微斜角更顯瘦
✔ 利用“藍調時刻”或“金色時刻”(日出前後30分鐘)拍攝
✔ 加入前景(石頭、草、樹枝)新增層次
✔ 雲是天然濾鏡,有雲的天空更有戲
✔ 長曝光拍水流、星軌要用三脚架+ ND濾鏡
✔ 使用Lightroom或Snapseed提升對比、色調
✔ 降高光、提陰影,恢復細節
✔ 色溫控制氛圍:暖色=溫馨,冷色=靜謐
✔ 加清晰度或去霧效果,突出主體
✔ 每次拍完都總結哪張最好,為什麼?
✔ 主動觀察生活中的光線變化
✔ 多看大師作品,模仿學習構圖
✔ 嘗試拍主題系列作品:猫、花、咖啡、人像背影等
攝影沒有絕對的規則,但有一些“套路”可以幫助你更快掌握畫面語言。
先從科技學起,再用心去拍,把生活拍成作品。📸